区域选择:

苏州市体育竞赛“十四五”规划发布

2022-05-26    苏体通
Szsports association news image image 20220526111127698
来源:苏州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 发布日期:2022-05-24  

为统筹“十四五”期间苏州市体育竞赛各项工作,抢抓“一带一路”“健康中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期,创新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体育竞赛内生动力,促进体育竞赛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竞赛提质增效、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苏州体育竞赛高质量发展,为体育管理部门履行体育竞赛行业协调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体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苏州体育竞赛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苏州体育竞赛主要成绩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苏州市体育竞赛在引进优质赛事、打造赛事品牌、发展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管理,在赛事体系、赛事结构、赛事规模、赛事质量、参与群众、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体育赛事体系初步形成。通过申办、承办、引进和打造等举措,积极构建国际性、商业性体育赛事体系。“冰壶世界杯”“世界男排联赛”“世界女排大奖赛”“ITF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国际男子职业网球挑战赛”“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国际职业体育赛事落户苏州。“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等国际商业体育赛事成为地方的赛事名片。“中国吴江东太湖国际皮划艇大赛”“八国男篮争霸赛”及棋类赛事等国际性自主IP赛事初显品牌价值。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断优化全民健身赛事体系,重点打造苏州假日体育、大众体育联赛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立了完善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每年以苏州市民参赛为主大众体育联赛的赛事近80个项目,超过200场次。

(二)体育赛事结构持续优化。体育竞赛项目逐年增长,覆盖了“三大球”“两小球”和水上、山地、户外、航空等运动项目,既有职业性、业余性、群众性,又有竞技性、商业性等特征。办赛主体更加多元,办赛区域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办赛空间结构。

(三)体育赛事规模国内领先。“十三五”期间,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超过108项次,每年平均国际性赛事超过20项次;举办全国性体育赛事201项次,每年平均近40项次;举办省赛事89项次,每年平均近18项次。其他业余性群众体育赛事、职工体育赛事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5000多场次。通过购买赛事宣传服务、赛事安保服务、赛事绩效评价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赛事举办,近180家体育竞赛组织企业成为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主力军”。

(四)体育赛事质量稳步提升。围绕安全、有序、准时、精彩、便捷五个目标,在组织、设施、信息、管理、人员五个维度,从场馆、设施、器材、服务设备的可靠性,报名信息的准确性,组织架构的完整性,竞赛方案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医护人员、安保人员、裁判员的经济性等方面实施过程管理,同时对赛事运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确保赛事顺利举办,体现了规模大、参赛人数多、影响面广、市场化运作等特征。

(五)体育赛事影响日益扩大。围绕国际性高水平体育赛事的联动和传播效应,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在市体育局网站开设“体育赛事”专栏,依托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向世界推介苏州体育,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良好形象,体育赛事高质量转型发展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和人文环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新期盼,苏州体育竞赛发展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体育赛事在推动融合发展、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自主IP品牌赛事在彰显地域山水人文特色、提升赛事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篮球等项目赛事在各县级市(区)都有开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办赛形式相近,水上运动项目分布广但未能有效地因地制宜开展,棋牌类智力运动与传统文化结合不紧密,时尚休闲类体育赛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育赛事作为满足人民日益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内在要求。苏州体育竞赛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彰显区域特色和协同发展,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未来五年是苏州体育赛事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符合现代体育赛事发展规律、实现体育赛事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对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拓展体育观赛和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建立具有苏州特色现代化体育赛事体系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苏州体育赛事发展带来了区域赛事联合发展和区域赛事市场一体化发展机遇。苏州要立足长三角,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联合办赛机制,把握体育赛事数字化发展机遇,打造区域赛事联动智慧平台,共同申办、承办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组织或参与举办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升联合举办重大赛事的能力,通过体育赛事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三、“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发展战略与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任务,以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体育赛事发展环境,突出国际化视野、品牌化推广、精致化服务,提高城市和地区的体育赛事办赛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促进苏州体育竞赛向集约联动与品质效益转型,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与旅游、健康、文化、会展、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着力推动体育竞赛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创新,为苏州市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一)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战略。激发体育赛事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活力,构建多元化的赛事投入机制和多样化的赛事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体育+”和“+体育”优势,创新体育赛事的竞赛、娱乐、观光、休闲、科技和时尚元素,形成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和结构体系。

2.品牌引领战略。以体育赛事质量效益提升和品牌引领为根本导向,拓展已有品牌赛事的辐射影响力,深化区域合作,联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体育赛事发展市场体系,构建与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品牌赛事体系,彰显体育赛事品牌发展示范效应。

3.开放共享战略。适应人民群众体育赛事消费升级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参与选择,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体验体育赛事文化、参加体育赛事活动,构建全苏州覆盖、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全球化合作的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标准体系。

4.特色优质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打造市场活跃、关注度高、影响力持久的自主IP品牌体育赛事,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和凸显苏州品质的跨区域特色体育赛事,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赛事体系,努力成为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5.融合发展战略。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教育、旅游、商贸、健康服务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体育赛事主体持续壮大,培育体育赛事关联性产业,全面促进体育赛事产业链发展,形成体育竞赛与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格局。

(二)总体目标。

以转变体育竞赛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为重心;通过整合体育竞赛资源,搭建体育竞赛发展平台,创新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提升体育竞赛内生动力,突破体育竞赛产业与其他产业跨域跨界融合发展难题;实现苏州体育竞赛转型升级,通过实施“4大工程”(举办1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体育赛事、承办2项国际精英体育赛事、培育3项全国高水平重大体育赛事、打造4项具有显著辨识度的自主品牌赛事),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竞赛发展体系。

近期目标:到2023年底,推动苏州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提升各类体育赛事的影响力;遵循“错位发展,优化布局”原则,从竞赛项目、竞赛等级、竞赛类型等多个层面对各类体育赛事进行合理布局,推动体育赛事均衡发展,形成竞合有序的新局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强三省一市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体育竞赛要素跨区有序流动,举办1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体育赛事;出台体育赛事相关政策,加大社会办赛扶持力度,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主动”的良好办赛局面。

中期目标:到2025年底,建立竞合有序、特点鲜明、科学完备的体育竞赛体系。优化体育赛事结构,承办2项国际精英体育赛事,培育3项全国高水平重大体育赛事、打造4项具有显著辨识度的自主品牌赛事;以“江南文化”为重点,鼓励赛事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拉动体育消费,扩大赛事辐射区能力;遵循“管办分离”方针,优化办赛模式,提升赛事监管效能,实现苏州市体育竞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远期目标:到2035年,体育赛事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扩大赛事参与、放大赛事效应,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形象、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大力提升苏州自有品牌赛事国际影响力,体育赛事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把苏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体育文化名城。

四、“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主要任务。

1.提升赛事整体实力。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举办1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体育赛事、承办2项国际精英体育赛事、培育3项全国高水平重大体育赛事、打造4项具有显著辨识度的自主品牌赛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结合江南文化打造特色赛事;借助社会力量丰富赛事主体;不断提升赛事整体实力。

2.突出打造重点赛事。重点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精英赛事,提升赛事的竞技观赏价值,增强赛事的溢出效应。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结合地域资源特色、传承历史文化、驱动创新发展、遵循错位竞争理念,打造具有显著辨识度的IP赛事。

3.发挥赛事综合效益。带动竞技体育成绩稳步提升、拉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提质扩容、助力城市国际地位持续攀升。吸引多方主体、吸纳多种金融资本参与赛事经营,优化赛事体系。积极发挥科技在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管控、媒体传播等多方面的功能,提升赛事水平。将赛事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强民众的赛事归属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4.逐步实施管办分离。实施宏观管理和行业监管,研制苏州市体育赛事政策法规、年度发展规划、赛事准入标准规范等,对苏州市体育赛事进行监督指导;同时,通过第三方对赛事进行赛前评估和赛后评价等方式,加大对赛事的全过程监管,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赛事管办分离制度格局。

(二)“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发展重点。

1.优化体育赛事布局。合理布局区域性、特色化的体育赛事。依托苏州山水资源和文化特质,重点发展三大球两小球、水上项目、路跑和棋牌类等竞赛项目。重点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精品体育赛事、原创品牌赛事。各市、区可以依据自身发展条件,有选择性的开展特色项目、打造重点赛事,逐步优化苏州竞赛项目区域布局。

2.丰富体育赛事体系。结合苏州区域特色,积极构建符合发展需求和时代特色的体育赛事体系,重点培育精英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商业性体育赛事、积极举办职业体育赛事、着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和重点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不断提升苏州办赛能力,带动苏州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

(1)重点培育精英性体育赛事。积极挖掘精英性赛事的平台价值,持续提升赛事专业度、关注度。大力提升苏州赛事国际影响力,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办好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足球赛等赛事,推动苏州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2)大力发展商业性体育赛事。积极打造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特色鲜明的商业性赛事品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提高赛事市场化、商业化水平。

(3)积极举办职业体育赛事。不断提高职业联赛的水平和影响力;支持三大球和两小球等市场化程度高、基础条件好的运动项目成立体育俱乐部,促进区域内体育俱乐部联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和竞技水平的体育俱乐部。

(4)着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各市群众性业余联赛的基础上,探索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新模式,广泛推广射击、跆拳道等群众健身休闲活动和大众体育业余联赛等项目,提高全民健身的参与热情,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健康中国的有效实施。

(5)重点建设青少年体育赛事。重点打造青少年赛事品牌和积极发展国际青少年体育赛事。开展苏州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青少年足球赛、帆船赛、冰雪轮滑等赛事,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提高,逐渐提升赛事影响并向国际化发展。

(6)大力发展传统体育赛事和非遗赛事。深入挖掘传统体育项目和非遗体育项目文化内涵,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和非遗体育项目库,以船拳为重点发展项目,打造苏州体育非遗名片。

3.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按照《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扬子江和大运河交汇于太湖的优质区位,积极打造融合苏州传统和现代发展特色的原创品牌赛事,着力培育和支持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外商投资企业运动会、同里中国围棋天元赛等一批自主品牌赛事提档升级,活跃城市体育文化,成为全国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升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1)以江南水乡文化为载体,发展龙舟、帆船赛等特色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特色的水上自主品牌赛事。

(2)以苏州旅游资源为依托,丰富路跑、攀岩、竞走等户外项目。通过举办中国户外运动节、全民户外运动嘉年华等赛事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群众参赛积极性。

(3)以传承江南文化为目标,支持举办棋牌类赛事项目。融合江南文化特点,大力推进围棋、桥牌等赛事;同时以沙家浜等红色基因,发展红色主题的体育赛事。

4.壮大体育竞赛主体。通过优化体育竞赛主体发展环境,以三大球、两小球为亮点,水上、冰雪、户外等一批时尚休闲运动为特色,发展孵化和带动一批体育赛事企业。鼓励引导体育竞赛主体加强协作,积极抢抓“一带一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契机,不断提高竞赛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和增强竞赛主体的实力。

(1)加快建立责任明确、管理有据、高效便民、竞争有序的体育竞赛市场管理机制,着力建设覆盖广泛的赛事消费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向消费者及时提供最新赛事消费信息,激发赛事消费行为和优化体育竞赛主体市场环境。

(2)促进体育赛事主体梯度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赛事企业,孵化一批灵活多样、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微赛事企业。全力支持以三大球、水上等为重点的赛事主体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打造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体育竞赛市场主体。

(3)鼓励赛事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协作,探索体育赛事和新技术协同发展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提升办赛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赛事企业科技化水平,提高竞赛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5.打造智慧竞赛平台。加快竞赛管理数字化进程,打造智慧竞赛平台。运用5G、云转播、VR等科技元素,为体育赛事的筹备、举办、转播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赛事的智慧化水平和赛事传播影响力。

(1)加快体育赛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建设,加大对品牌体育赛事宣传推广的支持力度,在赛事举办场地、转播、安保、医疗等方面构建共享、协作赛事服务机制。

(2)建设智慧体育赛事信息库。探索建设“苏州市体育赛事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苏州市体育赛事数据中心,重点打造体育赛事名录库、项目库、赛事库、资源设施库等核心数据库。建立体育赛事信息服务平台和权威发布渠道,扩大体育苏州市体育赛事的影响力。

(3)培育引进电竞市场主体和举办有苏州文化特色的电竞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骨干电竞企业、赛事运营企业,培育具有全国一流、具有苏州品牌文化特色的电竞俱乐部;重点打造以QQ名人赛,TEI太湖国际电竞邀请赛等苏州电竞赛事品牌,搭建苏州自主IP电竞赛事体系,不断提升苏州电竞赛事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风险管控

(一)完善竞赛安全工作机制。按照“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明确体育竞赛安全责任。建立完善体育竞赛安全联动工作机制,和公安、卫健、市场监管、气象等单位共同做好安全、疫情防控、食品卫生、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加强体育竞赛安全的指导和督查,本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体育竞赛管理部门要加强赛前、赛中、赛后的竞赛安全工作监管,切实保障体育竞赛活动顺利完成。

(二)严格竞赛安全工作措施。充分认识竞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竞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落实。竞赛组委会成立专门安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竞赛过程中的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岗、分工明确。完善竞赛安全、食品卫生、卫生急救、恶劣天气等情况的应急预案,并做好日常应急演练。强化竞赛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根据不同体育竞赛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做到“一赛一案”。

(三)推动竞赛安全标准化建设。围绕预防、应急、资源调配和紧急补救等方面建构体育竞赛风险管控应急体系,完善突发事件下体育竞赛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编写通用指南,促进竞赛安全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加强竞赛安全工作的宣传和培训,不断增强竞赛组织者的安全意识,提高竞赛安全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体育竞赛风险预警机制。

六、“十四五”苏州体育竞赛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一)加强体育竞赛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苏州体育竞赛发展的全过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作用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对体育竞赛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督促和落实,全面做好苏州体育竞赛发展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体育竞赛发展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力度。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体育竞赛财政性投入,通过资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对体育赛事项目、产品、品牌和服务等给予重点扶持,重点用于体育赛事项目推广、重大体育赛事项目开发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税费、价格政策,加强对有关体育赛事市场主体的扶持,减轻有关体育赛事市场主体负担,增强体育赛事市场主体发展后劲。

(三)创新体育竞赛金融服务。推进体育赛事投入主体多元化、开发运营市场化、融渠道多样化,推动体育竞赛与资本市场对接,引导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体育竞赛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体育竞赛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拓宽体育竞赛机构的融资渠道,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竞赛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体育赛事金融服务方式。

(四)合理布局体育场馆资源。加快建设能够承办国际顶级大赛的重大体育场馆设施,统筹做好赛事筹备和场馆建设工作,提高赛事承办能力和城市服务能级。同时进一步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完善中小型专业体育项目赛事场馆,形成具备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承办能力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

(五)推进体育竞赛人才培养。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竞赛人才队伍。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汇集国内外体育赛事优秀人才汇聚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依托高校、各类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建立分级分类的体育竞赛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省体育局体育赛事指导员培训,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依托互联网、协会等载体,选配体育赛事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按项目分类组建专家库,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指导,推进体育竞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六)加强体育竞赛宣传推广。充分运用不同媒介载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大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竞赛推广渠道和建立协同合作、互通共融的体育竞赛宣传格局。同时建立健全体育竞赛重大舆情联动处置机制,完善体育赛事线索收集、媒体通气、赛事分析汇总通报等宣传工作制度机制,增强体育赛事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的影响力。